各位老師大家好!我發言的題目是“熱愛我們的熱愛”
2010年有一個汽車廣告,宣傳海報上寫著“我的熱愛能走多遠?直到最初的夢想,變成一生的堅持。”那一年我剛工作,來到171當老師,我在想,我能走多遠?我知道自己喜歡當老師,但我沒想到很快,我就愛上了老師這個職業。
就像魏書生所說:“教師除了收獲各類人才之外,還有一個更大的收獲,就是學生們真摯的感情。”這個真是挺美好,讓人不斷從一些小小的激勵、鼓舞、感動中獲得成就感,引著人更加努力地工作,所以說當老師會是上癮的。
可能是教生物的緣故,生活里面常常就變成了兼職顧問,學生養個小貓小狗種些花花草草,都喜歡來問。我挺高興他們能把課上學的用到生活中,就像我們講了植物缺鎂會變黃,7班我課代表宋穎就給我發微信:“老師我們家綠蘿不那么綠了,我化了片鈣鎂片給它吃管用嗎?”我說你試試吧,好使的話告訴我啊。因為我們家綠蘿也不綠了。動物植物也就罷了,甚至頭疼腦熱也跑來問,過敏了也追著問,畢業了還接著問,老師我男朋友對我很好就是長得一般我發給你看看啊,我一看,好帥!這分明就是炫耀啊。當然要不是信任和親近,也不會愿意和我討論分享,是師生,也是朋友,正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,讓人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溫暖美好。
有人說,教師工作的偉大,在于純粹的利他性。這話只說對了一半,他不知道這份職業能夠超越自我生命的維度,也不知道作為老師的我們心甘情愿,樂在其中。
上一屆高三成人儀式,老師們合唱了一首歌送給學生,《春暖花開》,我覺得歌詞很能代表我們的心聲:
如果你渴求一滴水,我愿意傾其一片海
如果你要摘一片紅葉,我給你整個楓林和云彩
如果你要一個微笑,我敞開火熱的胸懷
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,我陪你走到未來……
唱得可能不夠專業,要上中國好聲音還得再排練兩次吧。但老師們的情感一定是最真摯的,這從我工作之初,就有深切的體會。初登講臺的三年里,我有幸得到171三位師傅的指導,讓我真切感受到學校教學質量的高水平。王菂老師耐心細致,課堂行云流水,教研員聽課后總是贊不絕口,溫婉的她在學生心中就是“女神”;付燚老師,渾厚低音中氣十足,“火四爺”的名頭響當當,教學質量更是杠杠的。他的課堂把生物學的嚴謹、細致體現得淋漓盡致;劉冬老師,在歷屆學生中都擁有龐大的粉絲群,她語言風趣充滿魅力,火熱的性格極具感染力。高考題模擬題信手拈來舉一反三,講評到位解析精準重難點逐個突破,“冬姐”一出,誰與爭鋒。
我的三個師傅教學各具特色,然而他們對待工作的認真負責卻是相同的,從他們身上,我看到經驗豐富的老師對待教學仍然絲毫不減的認真嚴謹。師傅們言傳身教,也讓我從工作之初就認識到:踏踏實實干好本職,每一天的努力才不負教師的使命。
教研組里還有很多很多老師都給我無私的關心和幫助,讓我不斷成長。在教研組長張姝玉老師的帶領下,我們成為一個和諧奮進的團隊,這讓作為年輕教師的我,受益匪淺;讓作為同事戰友的我們,并肩戰斗,相互扶持。每當聽到學生反饋說很喜歡上我們的生物課,當看著學生的成績不斷進步時,那種內心的喜悅和充盈,恐怕不當老師的人很難體會到。
隨著工作經驗的豐富,我對所教學科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。
理科課堂,講求科學思維縝密嚴謹,分析討論理性客觀,方法和技術都有重要作用,邏輯與證據則是理論的完美支撐。在我看來,作為理科教師,教授知識和方法和技能,提升綜合科學素養,是本職,卻不是最終目的。
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,是生命。作為一名生物老師,我每天的工作都在和鮮活青春的生命一起討論生命、思考生命,了解得越多,我愈加熱愛生命。我希望我的學生,也能在我的課堂上,去認識生命的發生和發展,了解其存在的方式和原理,意識到這個世界上紛繁復雜的生命有多么精巧簡潔的共性,又各自有著怎樣驚心動魄的美好。然后,在真正了解以后,他們能發自內心的尊重、熱愛和珍惜,他人及自己、人類及其他,寶貴的生命。我希望我的工作,能幫助他們具有讓自己和他人幸福的能力。這也是我們作為教師幸福的源泉。
我時常在想,高中生物兩年的學習結束后,我們希望學生真正獲得什么?分數?很重要,但絕不是全部。也不僅僅是生物的概念、知識,生物的科學素養;也許,我還能給他們帶來對自然科學研究的真實體驗,引起他們對生命本身的一些思考,最好還能擁有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快樂回憶。
上一屆學生高二的時候,張建中老師和我聯系教材,盡可能的創造條件,開展課外實驗,從做中學,在學中做。學生們親手做泡菜、做腐乳、釀果酒、釀果醋…一系列傳統發酵實驗,樸實接地氣,在學習利用微生物發酵原理的同時,我們也收獲了有滋有味的美食,學生們戲稱為“舌尖上的171”,留下了難忘的種種有趣回憶。我們帶領學生做生態缸,試著運用所學分析實際生活中的種種環境問題,引導學生關注環保,建立生態價值觀;付燚老師還聯系生物技術公司,給學生創造體驗新技術的機會,提取人毛發線粒體DNA體外擴增,學生直呼“高大上”,也吸引了年級一大撥孩子的參與。正所謂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。我深深感到,真正動手動腦的實驗對生物教學的意義。
2015年,借著參加北京市改進教材課題的機會,我嘗試著自己動手做實驗,尋找更優化的顯微鏡觀察實驗方案。結合文獻,在張姝玉老師的幫助下,三個月的時間里嘗試了各種可能的實驗材料:下班后在學校中逮蚱蜢;化身“采花大盜”,采遍了北京各大公園和街道的花蕾。最后在農大提供的蝗蟲和菜市場的韭菜花蕾中,找到了觀察動植物細胞減數分裂的絕佳實驗材料,在改進材料和方法以后,不但取材容易、價格低廉而且觀察效果更佳。同年,在周林校長和上屆高二年級備課組的大力支持下,我們繼續將改進實驗運用到教學中去,嘗試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,讓更多的學生看到并分析真切的實驗現象。這節課下了課以后學生們有圍著問問題的,有拿著U盤和手機排著隊拷他們自己拍攝的顯微照片的,晚上還有在朋友圈曬照片的,這些都讓我覺得,付出非常值得!當然,這次實驗教學的改進也得到了同行老師們的認可好評,還獲得了北京市生物優秀課堂教學設計一等獎。然而,整個過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時刻,還是在顯微鏡下發現清晰的分裂圖像,然后帶著一幫小生物迷炫耀給他們看的時候。我想,這就是科學課程的價值,去探究,去體驗,歷盡艱辛有所發現的時候,就是最快樂的時候!我希望我的學生,也能有這樣的意愿和能力,有這樣的體驗和回憶。
課堂教學和課后實驗畢竟時間有限,然而科學素養的提升,卻不止一種方式。
我們嘗試過帶領學生錄制校園電視臺的《科普大講堂》,自制科普節目《Science Factory》(科學工廠),從創意到拍攝,從制作到剪輯,以少數帶動多數,科學原理和實驗也可以變得很有趣。
本學年,在我校多年來進行海量閱讀的基礎上,我們嘗試開展科技閱讀漂流活動,延伸閱讀范圍至科學技術方面,提升理科考試中要求的“獲取信息能力”,讓學生們在了解科技前沿的同時,產生興趣,引發關注和思考。上學期首先在本屆高二年級開展活動,得到了級部長權校長、曹義龍、金春霞兩位年級組長和各位班主任的的大力支持配合。付燚老師從我校科技創新中心提供百本《知識就是力量》的雜志給學生進行閱讀活動,內容涵蓋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天文、低了等多個學科領域,全彩頁銅版紙,可讀性很強,在五樓大廳建立的“品讀角”人氣高漲,連續兩周的閱讀漂流活動也受到學生歡迎。我們聯系了雜志社,與校電合作,在我校成了小記者站,三月份即將有正式的授牌儀式。并且在最新出爐的該雜志2月份期刊上,專版宣傳報道咱們171的海量閱讀工程和這次科技閱讀活動(照片)。這樣的活動我們會繼續進行下去,當然每周50分鐘的時間對于閱讀來說遠不夠,只是希望以此為契機,讓學生們習慣閱讀,更加熱愛閱讀,也許,我們播下的這些小種子,能點燃科學的夢想。
就像廣告詞說的那樣: “如果不啟程,你不會知道答案。熱愛,是心靈的燃料。讓我每次踏上旅途,都不輕言放棄。熱愛,是對夢想的堅持,讓我們在每段經歷中,都能發現更強大的自己。”
我們171的老師,就是有熱愛并執著于夢想的普通人。簡簡單單的堅持和相信,對生活本身的樂觀與通達,都是一種近乎本真的熱愛。這份熱愛背后,不曾消失的,是為這份事業不斷奮斗、并且享受這個過程的那種力量。
我們的熱愛能走多遠?直到最初的夢想,變成一生得堅持。熱愛我們的熱愛!